桐柏县太白顶云台禅寺
桐柏山云台禅寺古朴肃穆,红墙青瓦飞檐雕甍,殿内大小塑像千姿百态,栩栩如生。寺院主殿座北朝南,有僧房36间,殿堂6座16间,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,寺院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。
云台禅寺春赏百花竟放,夏享清风舒爽,秋观大复云横,冬有冰花世界。早上有云海日出,下午有晚霞漫天,云台禅寺仿佛天上人间,一年四季像是一幅幅绝妙的图画,令人赞叹不已,使人流连忘返。有诗为赞:“披雾带霞登云台,日暖奇花遍地开。危殿插霄星月近,险峰接天风雨来。”
桐柏山太白顶云台禅寺为佛教圣地、临济宗白云系的祖庭。是饮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之一。早在隋唐,佛教文化就传道这里,至清而盛,僧众众多。清乾隆四十九年,太白顶建云台禅寺,该寺横跨豫鄂,高僧辈出,享誉海内外,素有“南普陀,北云台”之称。如今殿堂巍峨,圣像庄严,门坊轩昂,规模宏大,僧人云集,游人如织。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卧佛殿、祖师殿、祖堂,念佛堂等依次而建。
云台禅寺佛道两教竞相争鸣,却又交融共生,佛道合一,形成了我国为数不多的的佛道共荣景象。云台禅寺两教始祖同堂共享香火,实为中华佛道和谐之奇观。
云台禅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。相传太白顶上,原有石拱道观一座,道士四人,清朝隆年间,四川紫微山宗林寺临济宗大和尚端德云游至此,见群山崔巍,灵光彻天。一日登顶,目相地貌而流连忘返。天色即晚,道士不允进观内歇息,乃备坐於观外石上。当夜风雪交加,奇寒无比,及至天明云霁,道士见大和尚正襟危坐闭目未醒,而周身热气蒸腾,四近无雪,方知其为得道高僧,遂迎入石房齐拜之为师,并立誓言弃道皈佛。端德即为四道剃度传戒,请经授法,至其彻悟教义,方分授法号,曰圆明、圆真、圆智、圆法,令圆明居留白云山、圆真下桃花洞分别开基筑山,而携圆智、圆法归蜀。圆明原为当阳县令,为官清正;圆真举人出身,学识渊博。经苦心经营,相继建成二寺即太白顶云台禅寺和桃花洞 普化寺。
云台禅寺开山始祖
端德大和尚,字华光,四川宁远府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长老,彻悟心性,发明本来,节操唯严,心乐幽寂,法传临济四十一世。于乾隆四十九年,朝五台归,路过山麓,睹此峰峦秀丽,云林幽蔚,遂策杖至桃花洞。时日已暮,黄冠嫉之,拒不留宿,祖略无愠色,遂敷蒲团趺坐露地,是夜风雪交作,俄深盈丈,寒凛倍常,道人以为冻成僵尸矣。翌日雪止,见其屹然危坐,四围无雪,始知高人,遂延入洞内,进饮食,执弟子礼,遂舍道为僧焉。最初从祖浇发者,即黄冠中四名高道,曰:圆明、圆真、圆智、圆法是也,祖演派三十二字,并付心印于四人,偈曰:法从心体生诸法,离诸心体法无生,无生心体法真法,心体无生真法真。祖传记法已,遂留圆明、圆真在山传灯宏化,自与圆智等,一身云水返西蜀矣。
海内名山之多,各具风格,而太白顶白云山,雄踞随、桐之间,绵亘逶迤,盘环百里,其高乃数千万仞,乃古今高僧隐士修真托迹之所。山有千嶂回岚,群峰耸翠,层峦叠出,曲涧交汇,碧波清沼,绿树秀草,大而一峰一嶂,小而一丘一壑,皆有四时异景。良以险径崎岖,樵苏塞道,车马难通,人迹罕至,致使古迹名胜,没于荒烟,梵宇浮图,掩于蔓草,深为痛叹。于是蹑险扪萝,越涧穿林,极力搜罗,虑之不足,复驰函诸方,访询诸老。然区区之意,志在表扬名胜,用显古迹,令世景慕,复为搜集高僧,仰其德业,见贤思齐,非敢轻言著作,描写风景。所憾者,其如参考,鲜得完整之说。诸老之言,多属简略,加以才疏学浅,匆匆执笔,因不足以显山水之美。且挂一漏万,迫于时间,仅作初稿,以任高明修治。
白云山于清乾隆前,一因年代湮远,二乏史籍可考,难详其源。兹据白云宗谱,自我开山始祖华光大和尚来山传教度僧,为布教之始。厥后绀琳严丽,殿宇辉煌,子孙绵衍,传布中外,禅德讲师,代不乏人。奈沧桑世变,护法无人,庄严道场,今则荒草蔓蔓,乱石推途矣。本志内分山脉、峰峦、洞岩、伽蓝、高僧等十二,各从其类,联辍成篇,以清眉目,便于检阅,唯主峰云台寺与水帘寺、桃花洞三处,名胜居多,为集中故,合为一谈,希游者居此,效古人见山而体道,闻水以悟心,是为序。
公元一九八六年佛涅槃日兰若沙门释印恭序。
白云山志跋
白云一山,诸岩争秀,群峰入云,危崖悬石,险自天设,离奇古怪,吞吐异状,千岗重叠,难尽指数,其间长松婆娑,修篁掩映,好鸟翔集,名花竞发,青林栖藏灵禽,碧潭潜隐神物,飞泉喷白玉之珠,崇峦腾紫色之霞。更兼兰若星错,梵呗之声时闻,深林密布,樵歌之音未断。是以高隐韬光,古仙留踪,而其幽赏之胜,他山莫及。夙有写志之思,然自审学谫,未敢率尔操觚。八四年夏,余与传虚上人,纳凉于梅溪之畔,席石谈心,上人即以编辑是书为劝,余曰“恭山居二十余年,与世隔绝,唯泉石之好,已入膏肓,烟霞之癖,早成痼疾,所学荒疏,白首无知,深恐拙笔不文,难尽山水之致,仅召续貂之诮。”上人曰:“佛弟子不涉名利,唯以利物为怀,纵被诮,复何愧乎。”复各地修志之风传来,上人复劝,于是顿忘固陋,握笔构思,先纪山水从物,次述文艺建筑,并命以美名,加以点缀,庶几白云胜概,收备一册,以便无暇登山之士,可不动寸步,坐探山水,弗用跋涉,卧游云林,是为跋。
公元一九八七年四月八日兰若沙门印恭